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这些无不是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首因效应现象。那么在证券市场,首因效应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估计很多人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集合竞价,遇到消息而跳空开盘,毫无疑问,这是最直接的反应。开盘价就告诉了股民:市场在当天的第一印象究竟如何?高开,多头行情,低开,空头行情。这种主力意图,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投资者心里。与其说是首因效应,还不如说是刻板效应。因为,我们必须对集合竞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国家在每个交易日的上午9:25到9:30这5分钟让投资者针对隔夜消息作出一个反应,本来确确实实应该是第一印象的完美表达。可是,在强烈消息刺激下经常有很多激进投资者情绪恐慌或者过分贪婪,因此我们往往看到了开盘价出来后出现了折回现象;相反,绝大部分投资者不参与集合竞价,主力却往往使诈托盘,因此我们时而看到开盘后继续往跳空方向趋势移动;而事实上,集合竞价采取的又是累计成交量最大化优先成交原则的计算机撮合成交,这又不免对首因效应打了一次折扣。从而,集合竞价并不能完全代表市场的态度,把首因效应完全归功于今日开盘价与昨日收盘价的比较有失妥当。
既然如此,股民就有质疑了,在金融交易的分时走势上,首因效应到底如何表达?
很简单,第一波形!
第一波形是指开盘后5-8分钟内(宽幅震荡时间可延续半小时),多空双方针对隔夜消息面和趋势技术面作出的第一回合的综合较量,通过比较第一上升波和第一下降波力度,提前暗示多空今日最终斗争的涨跌状况。5-8分钟,这个斐波那契时间数字是第一波形的是时间界定,给了多空双方足够的思考余地和斗争回旋来反映各自的意愿,这里也就不管高开还是低开,而是通过动态运行来取代比较今开和昨收这一静态模式,无疑是对首因效应更好的表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针对这个人的优缺点作出的综合评价,因此我们通过第一上升波代表多头印象,第一下降波代表空头印象,比较这两者印象,我们预期出市场的多空结果,形成了证券市场的首因效应。
如何把市场运行看做连续函数曲线,那么第一上升波和第一下降波由函数的三个极值点构成的向量来表达。按照排列组合,这三个点共有六种不同状态,三种不同波形组合:第一上升波力度大于第一下降波力度,多头波形;第一上升波力度小于第一下降波力度,空头波形;第一上升波和第一下降波力度均衡,平衡波形。
大于小于均衡,在数字化的金融交易中用这些逻辑词来表达也太模糊了。于是,我们必须将其量化。根据市场空间运行更多的是遵守指数形式和百分比原则,于是,我们选择了力度的倍数作为参数来操作。2倍及其以上力度为多头波形或者空头波形,1。5倍到2倍之间为偏多波形或者偏空波形,1倍到1。5倍为平衡波形。多头波形暗示全天上涨居多,空头波形表明全天下跌是大概率事件,平衡波形代表全天震荡整理为主格局。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跳空那一段应该不应该化作第一波形的力度?如果不算的话,集合竞价难道就与首因效应没有联系吗?当然不是,跳空开盘虽然没能完整表达首因效应,但它作为配合消息面的反应,是首因效应在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应该纳入第一波形范畴来考虑。因此当出现跳空局面时,第一波形的起点就要由今天开盘价调整到昨日收盘价来计量了。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股民最关注的话题无疑是第一波形的准确率。据统计,第一波形在当天行情中有70 %左右的提示是正确的,只是这一准确率在不同的市场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由于个股操纵严重,指数的准确率高于个股,期货产品相对于证券个股准确率稍高一些;市场活跃程度越好,准确率越高;市场分时波形曲线越平滑,准确率越高。
既然第一波形预期只有70 %的概率是正确的,那么也还有30 %的概率说提示是错误的。那这些错误的提示,投资者又将如何识别呢?换句话说,第一波形的验证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当第二波形出来后,比较两个波形的波谷或者波峰高度,有助于我们准确识别第一波形的有效性。第二波形波峰高于开盘多头波形波峰时多头波形预期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波形波谷低压开盘空头波形波谷时空头波形预期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两者出现了背离,则需要对第一波形产生的首因效应进行调整。因为第一波形属于亚微浪层次的波浪范畴。当更高级别浪潮的性质如果与第一波形相吻合,有效性当然不在话下;可要是高一级别的浪潮运行在末浪,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比如上升第5浪的多头波形预期反而下跌,下降c-5浪的空头波形预期反而上涨。
另外,第一波形同样也有其局限的一面:每个交易日之间必须具有时间间断,像黄金外汇市场周一到周五连续xìng交易而不适合;分时走势必须是光滑曲线并且具有一定的波动幅度,最小波动价位太大而日涨跌过小的某些现货产品分时走势上呈现有棱有角的折线就不适合;第一波形只是对当天行情作出预期,无法对更长时间的未来走势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