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龄不希望自己来了之后,自己手下的官员,商人,也是这副德行,要是那样王九龄一定会杀到他们全部死光光为止。
学校虽然资金不足,人手也不足,但是忘记了选定了教材,目前王九龄就是扫盲,尽量让每个人都识字,所以为了让那些识字的秀才等等都愿意出来教学,王九龄将大量的篇幅都用传统教学,尤其是在小学里面。
小学目前只开了语言(语文)和算术(数学)两门课,学制是五年喝多地方都是一个老师教两门课,不过师资太缺乏,没办法,好在这年头那些图书识字的人每个人都会算盘,所以也就没什么了。
中学原来分为初中和高中,但是为了加快培养人才的进度,王九龄将初中和高中合并为中学,学制缩少一年,改成五年制,今后要是有钱,王九龄打算实行小学、中学十年义务教育。
不过大学成立倒是出乎王九龄的意外,王九龄在向那些激进分子所说的保守分子发出邀请的时候,首先给每个人发了一封信,信里面主要是阐述了不开文言文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危害,王九龄是亲身经历者,所以写的情深意切,当那些国学大师们,和顽固派们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拆开看完的第一句话,就是“终于找到组织了”。
王九龄所想不就是他们所想吗?现在终于有人愿意给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的发挥,要是再不答应,那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自从新文化运动冲击之后,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已经很少了,而学有所成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而忘记了青岛的这批命人,都有五六十甚至七十岁了。
当王九龄看到有这么多老头来西康省,吓了一跳,其实王九龄开的工资不高,很多人之前任教的工资都比王九龄开的高很多,因此王九龄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一个是因为他没有钱,二来这些人的年纪那么大了,未必会从沿海的花花世界来西康这穷乡僻壤,可事实上王九龄低估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大凡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又不会饿死,哪怕幸苦点,人们都愿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王九龄原本打算开办一所大学,可是看到这么多人来了,不得不开办两所大学,至于学生能考的上大学的学费政府承担,还包一日三餐,总算招满了人,王九龄实在不忍心打击这帮老头的积极性,助于后来来的只能先让他们教中学去了。
当然这些大师来了王九龄还得重新跟他们讨论如何制定课程,既不能光听他们的,也不能光王九龄说了算,谁叫王九龄什么都不懂呢,就像王九龄知道原子弹很厉害,可是中国没有一个人懂,包括他自己在内,两核弹的弹壳中国都造不出来。
这个时代很多教师都是没有什么保障的吗除非自己家里很有钱,所以为了解决这些老师们的生计问题,王九龄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为以后退休的老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也就是只要在西康省当老师,那么你就等于有金饭碗了,一辈子不用担心老了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
当消息公布后,有吸引了大批的教师前来,虽然他们在国立大学待遇很好,在哪花花世界,生活的很惬意,但是这年头,战火连绵,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而忘记了是直接将这一条款写进了西康省的法律,用法律来保障教师们的权益,此举获得了广泛的赞扬,各大报纸也纷纷从西康的机关报上转载。
而王九龄需要的那些科学家也松动了,不少人答应来西康,而忘记了要发展科技就需要这些人,那钒钛铁还等着这批人来炼呢。
这年头的科学家可是货真价实的,一生醉心于科研,但是他们担心两件事,一是没有科研费用,而是没钱吃饭,要是饿死了他们伟大的实验就终止了。这一点可不是后世的砖家、叫兽们能比,后世那帮孙子,天天在那里写微博,实际上都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从来就没干过什么实质上的东西,那个见过没过的科学家没日没夜的在那里写微博而不去搞科研呢!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