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理由不够,我接下来慢慢分析。孔子讲究儒学,讲究道德,可是孔子居然言论不合也就杀人,这样显然不符合孔子一贯以来的学术思想,更不符合一般人的仁心。孔子一直提倡不教而诛,不教而诛是为虐,可是为何孔子七日之内也就杀人?而且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孔圣人是如此之人,那他的学徒还会跟着他吗?诸位,你们愿意跟着一个滥杀无辜之人学习吗?”
不少人也都点头,显然大家不愿意跟着一个滥杀无辜的老师学习,跟着这种老师能够学到什么?如果孔子是这种滥杀无辜的人,那他那些学生也多会离开他,自然不会跟着这么一个人了。
不过来济显然还是说:“这些都是你的推测,还不够!”
时不凡再次点头,说:“我再说一个我的推测,当年孔子是属于卿大夫,少正卯也是卿大夫,而少正的少正,是来自于一个官职,地位还不低。而孔子当年的氏是子,当年的人是姓氏分开,而氏才是现在的姓。当年是以氏作为家族传承的,而孔子的氏是子,是来自于殷商苗裔,这个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了。可是殷商灭亡多年,孔子虽然身份不俗,可是他的权力地位未必比起少正卯要高很多。所以如此轻易的杀死一个名门大家之人,是那么容易的吗?他们的身份差距并不大,甚至说不定孔子更低,那说杀人就杀人,他有这么大权力吗?”
这话倒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双方身份都不俗,如果孔子这么容易就杀人了,那是不是权力太大了?就好比现在在想要把另一个宰相轻易而举的杀了,这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是从孔子的权力范围之内解释的,所以这样让他们也都感觉耳目一新,因为孔子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当年孔子只是一个大司寇,虽然是管理刑罚的官员,可是像是这种世出名门的少正卯,哪怕他管理刑罚也都不可能随便杀死。所以这个也多颇为有些解释不通,让大家也都顿时陷入了疑惑当中。
来济马上补充:“孔子当年可是暂摄鲁相啊!一国之相,那完全权力不小啊!”
“呵呵,看来你史学并不太精通啊!虽然孔子为所谓的相,可是这个相并非是后来的丞相和宰相的意思。这个相,并非是丞相,他的权力比起后来的丞相小了很多。据我所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设立相这个官职的,是齐景公。齐景公是齐国的君王,齐景公的所在的时代和孔子所在的时代几乎一样,他们是同一个带的人。而齐景公设立左右相,是相这个官职出现的开始。而齐国和鲁国非常靠近,所以后人以齐鲁作为并称,形容一个地方。所以他们互相影响,也不奇怪。可我们却首先要从相这个官职来判定。相,其实最早是各国诸侯王作为管理宫廷事务的人,丞、宰、相,三个职位最初都是替诸侯王管理宫内事务的人,说句不好听的地位其实也就是现在的宦官头目而已。当年的相,其实是负责宫廷礼仪事务的官职。最早的相并非是丞相,而是管理宫廷礼仪的官职。在齐景公设立左右相的时候,也就是负责管理宫廷事务的。而孔子和齐景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且齐鲁之间非常靠近,哪怕互相影响他们的官职职权恐怕也都是差不多的。”
“在孔子那个时代,相这个官职是负责宫廷礼仪的职位,权力并不大。而孔子暂摄鲁相,那也是整好了利用了它的才华。孔子擅长于礼仪,所以让他暂时代理宫廷礼仪官职也是说得过去的。所以,当年的相并非宰相,实权不大,自然无法后来的丞相宰相相比。所以,当年的相,无非是现在的光禄寺而已,甚至实权还不如现在的光禄寺,毕竟当年鲁国只是一个小国,他们负责宫廷礼仪的官员实权不大。你说,一个负责礼仪的官员就能够有权利杀死别人,而且还是一个和孔子地位差不多的人,这个明显不合理吧?”
听到了时不凡这个解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的“相”并非是后来的丞相。相其实最开始只是负责宫廷礼仪事务的官员,只不过后来随着那些诸侯国强大了,这才让他们实权越来越大,然后逐步历史演变成为了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
第一个设立“相”这个官职的人是齐景公,而齐景公和孔子几乎同一年出生,孔子只是比他大一岁而已,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齐国和鲁国非常靠近,哪怕在互相影响之下,官职的区别职权应该相差不大。当年的相只是一个负责礼仪的官员,并没有后来的那么大实权,根本无法和后来的丞相宰相比。
这个是一个历史的演变,可是很多人看到了这个“相”就下意识都认为是实权职位,认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可是这个事实上是一步步演变的,当年孔子的时代这个相并不是后来的百官之首,只是一个小官,实权不大的礼仪官员。让孔子来暂时代理,也是利用了孔子当年熟悉周礼的能力,这个完全是正常的。
“是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孔子确实没有这么大的权力随便杀人啊!这个相并非是宰相丞相的意思,所以他的权利很小,如果这样说来也都解释不清楚啊!”“对啊,别说只是一个礼仪官员,哪怕真的是宰相,也很难在上任七天之内就杀死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人。”“是啊!恐怕我们都相岔了,这个相并非是丞相和宰相的意思,当年‘相’这个官职刚刚设立,不能等同于后来的宰相啊!”……
很多人也都点头赞同了时不凡的观点,而那个来济更是脸色漆黑,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借口,居然被如此“釜底抽薪”了。来济也是一种惯性思维了,他还是下意识的看到了“相”这个字也就是认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种宰相,可是却严重疏忽了当的“相”实权并不大。其实很多官职都是从实权小逐步扩大到,这个是有历史依据的。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其实当年东汉时期权力都不大,只是一个秘书机构而已。可是后来却演变成了一个中枢机构,成为了宰相。这种事情很多,哪怕明朝时期内阁实权刚开始不大,可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这个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所以时不凡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这个“相”的权力增大也是有历史脉络的。可是孔子那个时候,“相”的权力很小,根本无法和后来的那个宰相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