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次日,在华盖殿举行传胪仪式。正式宣布第一甲第一名程敏政、第一甲第二名王一夔、第一甲第三名李永通。
汪舜华怔了一下,文武官员交换了一个眼神,弘义阁大学士李贤和刑部右侍郎程信也很不安:程敏政,今年虚岁才十六吧?
二甲三甲的名单昨晚就出了,李贤和程信知道他位列一甲,已经是很高兴,毕竟孩子还小,这回其实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乡试还好,顺天府第二,《尚书》经魁;会试其实不怎么样,三十八名,估计能选个庶吉士就要费很大的功夫。当然,李贤运作一下,留京应该没问题;何况听说状元是太后力排众议亲自选的,万没想到是自家孩子啊!
督察院左都御史萧维祯马上就站出来说:“程敏政是刑部右侍郎程信的儿子、弘义阁大学士李贤的女婿。重臣子弟中状元,我朝开国以来还没有过先例;诚恐世人不服,以为有司有私。”
汪舜华想了想,到底坚持了:“当时读卷官推荐他的时候,名次并不靠前,是我点的状元,怎么会有私心?”
礼部尚书薛瑄也奏道:“程敏政今年只有十六岁,年龄实在太小。”
汪舜华笑道:“这有什么?有志不在年高,甘罗十二为丞相,难道我朝十六岁做不得状元?只要凭真才实学考的,就没什么不好。再说年轻好,这世界总归是年轻人的,该让他们早点挑起担子了。”
新进士去午门外看榜,汪舜华则带着皇帝升殿,接受群臣朝贺。
顺天府尹用伞盖从仪,送状元回府。
一时间整个北京城都热闹起来,毕竟这么年少的状元还是第一次见。
当晚,宴进士于礼部,命于谦主持。
晚宴上觥筹交错、风生水起,只是于谦捧着酒杯,没有说话。
汪舜华肚里有些好笑,记得历史上程敏政好像不是状元,没想到因为自己一只小蝴蝶,居然改变了。
确实不是状元,历史上的程敏政在六年后的成化二年,考中了榜眼。
当时,首辅李贤推荐罗伦,吏部尚书王翱推荐程敏政,两人相争,王翱就说敏政卷字精楷,应为第一,李贤说:“论文不论书。”
于是宪宗招两人来,出句:“成化手持鹦鹉盏,专敬状元;”
罗伦对:“罗伦身到凤凰池,来朝天子。”
敏政无对,于是罗伦摘得了榜首。
旋即一想,历史上程敏政一直待在北京读书,这回到地方见识了民生疾苦,又在宫里闹出了动静,回去肯定会向父亲和岳父请教,尤其李贤在内阁,肯定会揣摩自己的意图,提点女婿,因此写出那样的文章,也就不稀罕了。
这样一想,不能不感叹真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这是人家自己挣来的,没什么可说的。
回到清宁宫的时候,宫里已经得到了消息。看着永安公主等人和李莹都是欢天喜地的。李莹入宫差不多一年,一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汪舜华倒是很喜欢她。
当时笑着招她近前:“你是有福气的。”
想了想,没有在这个时候扫兴,给她上廉政课,而是给了她三天假,同时赐了景泰蓝的镯子一副,布帛十匹,又赐了宝钞一百贯。
回去看进士名单,结果发现了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刘健,今年也才二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年龄。不过名次不太好,二甲四十名左右,不过接下来还要选庶吉士,进翰林院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汪舜华知道刘健的名声,担心他被埋没,特意要了他的答卷,一看,确实洋洋洒洒,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冗官、营造之浪费,要求崇儒兴学,注重实务。
放下试卷,汪舜华没有说什么。“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她现在需要的是能谋的人;况且刘健一看就是儒家教出来的模范生,在剧烈变革的时代,恐怕未必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第二天,下令赐状元程敏政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
明天就是清明节,汪舜华下旨,命于谦和张懋留守,就带着孩子们出宫前往天寿山行礼。
这是扫墓,也是宣誓。
到历代先帝陵前行礼,当然隐帝那里就派人去了。
汪舜华心里有点不自在。
当年隐帝死后,钦天监奏请选定吉地。景帝还没决定,她指着黄山寺二岭南麓说这地方不错。
确实不错,距离长陵、献陵都不远。
景帝有点奇怪汪舜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