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dd.net,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全)最新章节!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强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并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送去了厚礼。

    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如果这一行为还不能让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们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朝政府曾经非常高兴地做了一回拳击比赛的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三个人都倒下,然后自己上去宣布胜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这场比赛是一场淘汰赛,而最后胜利的奖品是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血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地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

    参赛选手背景介绍

    在比赛开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对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权。蒙古强大开始于十二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入全盛时期。

    要说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蒙古的强大是自铁木真之后才开始,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蒙古人的战斗力一直相当的强,他们是天生的战士。

    这个强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因为自身的分裂。而当铁木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其可怕的破坏力和战争能力就如狂风暴雨般宣泄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相对落后的民族征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西晋和北宋的灭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成为征服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并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

    在那些人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只是凭借着所谓的勇猛作战,怎么可能在军事谋略上胜过长期受到系统军事理论训练的文化先进民族的军官们?

    事实证明,他们可能是错的。

    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脱离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蒙古的军事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南宋那些无用的官僚机构,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

    机动,这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进,他们天才地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达三百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只有最精锐的南宋军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但战争中,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足以把人逼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的。

    而蒙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打到欧洲,一直都来这一套,他们的屠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值得一说。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并不是放纵军纪造成的,他们的屠城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注意这一特点)。

    屠城是为了让对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们一般会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但他们的缺德之处在于,不投降他们必然会屠城,但是投降的他们也并不放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保障后方的需要,他们认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后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杀光才安心(盖蒙古兵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过欧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们认为无端出来这么些恐怖的家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太多,上帝用鞭子来教训自己,所以他们称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

    这一荣誉称号的授予在欧洲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给了匈奴王阿提拉。

    历史学家们给了蒙古军队的这种屠杀行为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国家恐怖主义。

    蒙古军队中似乎也有某些人相当爱好行为艺术,其具体表现为西亚战役中,将被杀死的人脑袋砍下来,堆成一座三角形山。

    此外他们也是颇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达后,他们将最高领袖哈里发关在一座装满金银珠宝的房子里,让他活活饿死。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却是用最残酷的方式——屠杀。

    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此处我们要列举几个数字。这些数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灭金国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蒙古灭金时(1234)剩下87万户,下降89%。

    蒙古灭南宋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有户1267万,蒙古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

    这么看来,蒙古对南宋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后来会说到。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他们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南宋开庆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强呢?

    他们决心找出答案。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经历了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这个人叫文天祥。

    道义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绝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这样东西叫做道义。

    道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但文天祥软硬不吃。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文天祥拒绝了他。

    忽必烈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他实在无法了,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地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人说:

    我的事结束了。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整个国家机器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肉体可以被征服,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元朝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们不了解自己统治下的这些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却作为一个楷模,成为了被统治者的精神偶像。

    这样的统治是不会牢固的。

    蒙古贵族们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他们不接受汉化,不与汉人通婚(梦想娶赵敏的人就放弃吧),他们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成共识。时不时又出来几个贵族叫嚣着把汉人都赶走,拿农田去养牛羊,幸好当时的丞相脱脱阻止,这个愚蠢的主意才没有得以实现。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脱脱不是后来的那个脱脱。这个元初的脱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为他的建议,元朝军队在攻陷很多城市后,没有大肆屠杀当地居民,而是不断向农耕文明发展,此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在元朝的大家庭里,家长对家庭成员似乎没有什么感情,看中了什么就抢什么,仿佛这个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双方越看对方越不顺眼,既然过不拢,就分家吧。

    可问题是这个家里干活的都是家庭成员,离开了他们,这些蒙古贵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让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这些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他们除了欺负家里那些手无寸铁的下人外,并无其他本事。

    而等到这些下人们拿起了平时干活的菜刀和锄头反抗时,曾经的统治者就将手足无措。

    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阿速军,这支部队即使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立下大功。当起义爆发时,他们被派去镇压,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这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这样败退的,退回去后还反复强调自己是遭遇数倍于自己的起义军才败退的。

    就是这样的军队素质,才使得元朝军队在起义初期显得不堪一击。

    但随着起义的扩大,元朝统治者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里复苏过来,他们重新整编了部队,恢复了战斗力,四处镇压起义。

    跨上马,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这些子孙中最优秀的一个,叫做扩廓帖木儿。

    他还有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扩廓帖木儿这个名字太拗口了,就叫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在察罕被杀后,他承担起了守护元朝的使命,并成为了明朝的主要敌人。

    这个名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目标,元!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灭元,为自己的父母报仇,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振纪,救济斯民。”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我们引用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今天的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人们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

    事实上,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北伐的开始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这次北伐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以匹敌。

    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割让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们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对骑兵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个大宋王朝的崩溃。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朱元璋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我相信,这句话是咬牙切齿说出来的。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没有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位脱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流的徐达、常遇春相比,他还差得很远。

    徐达和常遇春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东已经遍插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五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战不利,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并没有蒙古军队想象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他带领军队像飞一样地渡过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

    此时王保保才意识到自己面前对手的可怕。

    但已经太晚了。

    明朝建立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们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地登基了。

    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选择一次,如果当时能吃饱饭、能活下去,还会走这条路吗?

    已经没意义了。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在这里,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在哪里呢?

    答: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朱元璋事后曾经自己表白过,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并且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情,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还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

    无论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还有一个敌人,只有消灭了这个敌人,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华夏之主!

    在成功占据了山东和河南后,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前进。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统治的中心,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这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

    徐达和常遇春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这个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务。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大都作为元的统治中心,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统率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勤王。

    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围大都。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怕死的人永远不少。

    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盛唐之后,经历长达四百年的战乱,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

    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何评价,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

    朱元璋,历史将证明你的伟大。

    顺道说明一下,当时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懽帖睦尔,他的谥号是元惠宗。元顺帝这个称号,并不是元朝给他的,而是明朝对这位元朝亡国皇帝的一种调侃;朱元璋在这一点上颇有点幽默感,因为他放弃了坚固的大都,选择了逃走,明朝认为他“顺应天意”,所以称呼他为元顺帝。

    元顺帝退出了大都后,逃到了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继续做他的皇帝,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结束。

    元这个朝代灭亡了,但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对决,王保保!

    在统治全国的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贵族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当时的局势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乐观。

    此时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带领二十余万军队驻守辽东。而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甚至高丽(今朝鲜)也仍然听从元的统治。

    这就好比朱元璋睡觉时,旁边站着一群拿着大刀和长棍的人,随时准备给他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和常遇春又开始了进攻,这次他们的目标,正是王保保。

    此时的元军终于痛定思痛,重新整合了军队,元顺帝也认识到了王保保的实力,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王保保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他将名正言顺地带领精锐元军与统领明军的明朝第一名将徐达决战。

    徐达、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后,分兵两路,常遇春南下保定,从北路进攻山西。

    徐达的部队进军彰德,从南路进攻。他们预备在太原合击王保保,将他一举歼灭。由于第一先锋常遇春成为了北路军的统帅,徐达军的前锋由汤和担任。这位朱元璋的老朋友十分想抢头功,他在没有得到徐达许可的情况下,自行突进,攻克了泽州。在他看来,取得山西指日可待!

    事实证明,他们把王保保看得太简单了。

    王保保等待的正是这个时刻,他利用汤和孤军深入的机会,连夜集合大军在山西韩店偷袭汤和,汤和率领的明军惨败,死伤数千人。

    徐达军陷入困境,这是他与今后的老对手王保保的第一次交锋。

    此时,元顺帝突然不顺了,回到上都后,每天看到的都是草原和沙漠,还是大城市好,他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逃出大都,韩店的胜利鼓舞了他,看来明军并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

    王保保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带领了十万大军,向大都攻击。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两种打算。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来援,他就以逸待劳,设下圈套,伏击徐达。

    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他都是胜利者。

    可是徐达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让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达在得到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他看透了王保保的打算,决心给他一个意料不到的惊喜。

    你不是要攻打大都吗?我就打你的太原!

    徐达认为大都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防坚固,不足为虑;退一万步说,即使丢了,再打回来就是了,赔得起。而王保保就不同了,他倾巢而出,太原成了空城,而明军的主力离太原很近,王保保如果没有了太原,就只能去关外放羊了。于是他连夜带领骑兵直捣太原。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