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dd.net,最快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

    ChapterⅥ Family Influences

    如果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同伴有友好之感。每个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受到启发和锻炼,否则这种能力必然受挫折。

    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

    我们发现:一个完全被忽视、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儿童往往很孤单,不善于和别人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引导他和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帮助。

    母亲的角色

    婴儿在刚出生时,便力求与母亲连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很多例子中看出来,比如,婴儿只要一离开母亲,就会号啕大哭。在此后的数月里,母亲一直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孩子的食物来源也离不开母亲。所以,一个孩子的合作能力,最早来自母亲。实际上,母亲也是第一次让孩子同别人接触,也第一次对自己以外的人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这种婴儿与母亲的联系十分亲密,而且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可以说,一个人的各种遗传特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被母亲加以调整和改造。在教子方面,母亲是否有技巧,将影响孩子的潜质。我们所说的母亲的技巧,也就是母亲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能使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实际上,这些技巧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只要她真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希望孩子能获得好的发展,她才可能获得这些技巧。

    其实,一个女人做母亲的准备工作在很早时就开始了。第一步,我们可以看她在小女孩时,对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的态度。在一些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对男孩与女孩采取了相同的教育方式,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在教育女孩时,会对她进行母亲式的教育,并要使得这个女孩将来愿意做一个母亲。这样的话,小女孩长大后,才不会对做一个母亲的角色而失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西方文化对母亲这一职位显然尊重度不够。如果我们再施以重男轻女的意识,那么女孩就会从小认为,男孩比女孩优越,这样的话,她又怎能喜欢自己以后母亲这一角色?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扮演一个从属者的角色,包括女人。

    假如这样的女孩结了婚,要生小孩了,她通常会以某种方式表示反抗。比如说,她不愿意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要小孩。在她的内心里,不会认为孩子降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反倒认为是一个累赘。

    这种问题有可能成为我们西方社会的最大问题,可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努力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整个人类社会都与女性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角色有关。基于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女性都不应该被人们低估。而且在对待家务活的事情上,我们更要培养男孩一种平等的意识,绝不能让他们认为做家务就是很没面子、无能者的表现,更不可以把做家务看作女人天生的职业。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操持家务,同样是一件令人尊重的事情。

    如果女性真的把操持家务作为一门艺术,那么,我们相信,她们一定可以把家务工作做得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工作。反之,假如在一个社会环境里,人们普遍把男人做家务当成是卑贱的象征,并取笑这些男人,那么女性在面对家务时,同样会抱着抵制的心态。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可能会选择把不好好做家务、不好好看孩子,当成是对社会舆论的反抗,当成是对男性权威的反抗。如此可见,假若我们不能做到男女平等,对人类的影响可谓很深远。

    实际上,相关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此。女性一旦被低估,婚姻生活就会失去和谐。假如一个女人认为看孩子是一件低下的事情,那么她势必不会发展看孩子的技巧,而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如果女性对自己做母亲的角色不满,她就不会与孩子进行正常的联系。如果这样的话,在她的眼里,孩子只能让她讨厌,令她分心。假如孩子刚来到这个世上,面临的就是这种处境,那么,对孩子日后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事实上,每一个失败的人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尽责的母亲;同样,母亲的不尽责,必然会对孩子日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原因全部归咎于母亲。因为母亲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来自很多原因,比如说,她从小没有被健康地对待,她在婚姻生活中很少有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她可能经常有种无助感、一种绝望感。这对孩子都会有相应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假如一个母亲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那么她的孩子在成长中就会遇到困难和压力。虽然这样,母性本能又要求自己必须爱自己的孩子,调查表明,母亲有天生的保护孩子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潜意识里最浓厚。对于母亲来说,如果让他们选择生命里最强的驱动力,他们可能会选择对孩子的保护力。可是,这种保护力若因男女不平等,可能会使母亲左右为难,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女性在分娩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情的原因。

    其实,这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常是因为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通过与孩子的联系,母亲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包括决定一个人生死的能力。所以,身为母亲,又时常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仿佛自己的创造与上帝造人一样,从虚无中创造出了生命。

    这种母性的感觉,甚至会让母亲认为孩子的一生应该都依赖自己,她甚至希望控制孩子日后的生活。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有个75岁的农妇,她的儿子已经50岁了,还与她生活在一起。后来两人同时得了肺炎,结果母亲活了下来,儿子在被送到医院后却死了。当得悉儿子死后,母亲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没有办法把这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带大。”

    在这个老妇人的意识里,自己似乎要对儿子一辈子负责。如果这种情绪也使得儿子受到熏染的话,那么儿子的一生就难以从母亲的影子里出来,这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所以,这个老妇人未能引导孩子与别人平等地合作,从这个老妇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可见,虽然母亲与孩子间的联系很密切,但却不应该过分强调。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否则的话,两者都无法更好地生活于这个社会。母亲一定要知道,与自己相关联的,除了孩子,还应该有丈夫、朋友,以及整个社会。假如母亲把注意力只放到孩子身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娇纵孩子,从而使孩子丧失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所以,母亲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要把兴趣扩展到孩子的父亲身上。当然,假如她对孩子的父亲本来就没有兴趣,那么这项工作显然就会无法完成。在调整好自身的同时,母亲还应该帮助孩子扩展兴趣,让孩子对别的小朋友产生兴趣。由此可见,母亲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调整好自己,另一方面是引领孩子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假若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希望孩子对自己感兴趣,那么孩子以后就会憎恨所有企图让自己感兴趣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了麻烦,这个孩子就会希望获得母亲的支持。如果有谁亲近母亲,这个孩子也会充满敌意。比如说,在家里,爸爸对妈妈,或者别的兄弟姐妹对妈妈有亲近行为,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会始终认为:“妈妈只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

    然而对此,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能有清楚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假设了男孩有一种爱上母亲,并同母亲结婚的潜意识,甚至有种企图杀死父亲的倾向,这显然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俄狄浦斯情结”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母亲溺爱的儿童而言,并不能代表所有男孩的心理倾向。

    还有些孤僻症患者,他们只希望同母亲联系,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没有同类感,而且认为这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女人能够如此柔顺。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仅仅是母亲错误教养的一个人造产品,不具有普遍性。假如我们认为这里面有遗传乱性本能,或者是一种紊乱的性欲,其结果只能让我们偏离真理越来越远。

    实际上,对于母亲来说,长时间让孩子在自己身边,一旦孩子有片刻离开,就会觉得内心烦躁。即使孩子去上学了,母亲也会心里挂念着孩子。同样,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也会非常依赖母亲,哪怕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总会错以为母亲就在身边。这样的孩子经常希望把母亲带在身边,希望自己占据她的思维。

    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母亲视为心肝宝贝,个性上比较软弱,乐于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哭啼、生病,以此表明,他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另一方面,他们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为了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有时会不听别人的话,而与母亲发生争执。

    如此看来,母亲对孩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母亲对孩子好,或者不好,似乎都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怎样做一个好的母亲呢?

    如果我们说,干脆母亲不要再照顾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护士或慈善机构,显然都有些荒诞。事实上,我们对这些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都进行了相关调查。比如,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缺乏兴趣。那么看来,我们如果找个母亲的替代品,不是亲生母亲,但仍起到母亲的作用,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在一些收养孩子的家庭看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生母陪伴,但收养他的母亲把这个孩子像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结果,这些孩子也可以获得好的成长。可见,无论孩子是否在亲生母亲身边,只要养育这个孩子的人具备母亲的职责与情感,也是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问题儿童,一般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还有来自婚姻破裂的家庭,他们从小接受的爱是碎裂的,从而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很多坏的影响。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我接下来再谈一下继母这个角色。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继母很难当,因为前妻留下的孩子可能会在生活中反抗她。实际上,我也见过很多成功的继母,在她们的用心培育下,孩子实现了健康成长。

    尽管如此,相当一部分继母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够令人满意。我们可以暂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在失去母亲后,生活中自然希望吸引父亲的注意,而且由于双亲感情上的失衡,这样的孩子还容易被宠坏。可是继母到来后,孩子会觉得继母抢走了父亲,自己变得更孤单,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才会攻击继母。

    面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假如继母展开反击,结果将变得更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击则更加激烈。实际上,如果继母选择了这样的招数,也就是与小孩开战,那么结果,这些继母必然失败,而且可能永远无法赢得孩子们的合作。在这样的争斗中,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弱势的孩子这一方。因为只要假以岁月,孩子会由弱变强,大人则只有由强变弱。

    所以,作为母亲,只有给予孩子爱与合作,完善自己母亲的内涵,并且让孩子对他人也产生兴趣,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省去无数的压力和无用的努力。

    父亲的角色

    在家庭里,父亲的作用同母亲一样重要。在孩子刚刚降临的日子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没有母亲那样亲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孩子的社会感很多来自母亲,假如母亲没有把兴趣及时转向孩子的父亲,那么孩子在长大后与人合作时,这种社会兴趣显然也会比较薄弱。假如母亲与父亲的关系紧张,这对孩子来说,无疑也是很糟糕的。因为双方可能都会把孩子视为一个棋子,借以扩大自己的阵营。

    实际上,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如果看到父母之间有裂缝,甚至会蓄意挑拨,以此来赢得其中一方的更多注意。如果这样做的话,父母双方可能会竞争得更激烈,并彼此比着看谁更宠爱孩子。说实话,处于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因为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大于合作,人与人之间,恶意大于善意。

    不仅如此,小孩对于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概念也是从父母开始的。假如小孩看到父母间的不幸婚姻,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对婚姻感到悲观。即使长大后,这些孩子也会认为,婚姻注定是不幸的,从而躲避异性、躲避婚姻。可见,假如父母间的婚姻存在严重问题,彼此缺乏合作,这种环境下的小孩在发展上也会面临很多障碍。

    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婚姻是一种伴侣关系,双方没有所谓的优越,应该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为中,务必要知道,一定不要使用权威。假如家庭里面,有一方很受尊重,优越感突出,这其实是很不幸的。假若一个家庭里,父亲脾气暴躁,总想控制家里的其他人,那么,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儿子就会得到错误的观点,女儿则会更加深受其害。

    这种家庭长大的女孩会把男子视为暴君而加以排斥。对她们而言,婚姻意味着被征服和奴役。于是,她们在长大后,可能会对女性产生性的兴趣,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事实上,很多女同性恋者总有类似的生活遭遇。

    假如在家里,母亲飞扬跋扈,对家里人总是絮絮叨叨,那么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也大多会效仿母亲,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则会警惕性很强,随时提防别人控制自己。在有的时候,不仅母亲如此,家里的其他女成员也是如此,那么这种环境里长大的男孩就会变得内向,并对所有女人的唠叨反感。这样的话,他就会希望避开所有的女性。

    不仅这样,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他总会在潜意识里问自己:“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总会把人际关系视为非胜即负,长期这样的话,他自然就不会有忠诚的朋友了。

    我们接下来重点说下父亲的作用。首先,父亲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儿子的好同伴,以及社会的好成员。同时,他还必须处理好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即工作、友谊与爱。为此,他需要平等对待妻子,用心照顾家庭。

    他应该时刻牢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他一定不可以贬低妻子,而是要与妻子合作。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也应该是双方共享的事情,绝不可因此而生出优越感。父亲要知道的是:他挣钱养家,只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家里不应该有统治者,任何人应该都是平等的。

    我之所以刻意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向来强调男子的特权地位,因此,在婚后,妻子的地位总会处于劣势。丈夫绝不可以因为自己承担了挣钱的主力,就认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许多孩子在一生中都会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或死敌。来自父亲的惩罚,特别是体罚,总会伤害孩子。不幸的是,家庭中惩罚孩子的任务总是落到父亲身上。有许多道理可以说明这是不幸。

    其一,这揭示出母亲坚信女性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她们是弱者,需要得到有力臂膀的帮助。当母亲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再说”时,她就是在教育他们把父亲视为最终权威和生活中的真正有权者。这一点是母亲尤其要避免出现的。

    其二,这破坏了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使他们害怕他,而不把他视为良友。也许有些妇女担心如果她们自己来惩罚孩子,便会失去孩子对她们的感情,但解决方法不应是把惩罚之责推给父亲。因为母亲给自己招来一名复仇者来帮助孩子,孩子日后必会责备她。许多母亲还用“告诉你爸”这一威胁来强迫孩子听话,假如这样的话,孩子又会对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作何看法呢?

    如果父亲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那么父亲便会成为构成一个家庭的必要分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所以,他必须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结交朋友之时,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更为广阔的外界社会的一部分。他不应当与人隔绝,受缚于传统观念。家庭之外的影响应当能够进入家庭,他也应当给孩子指明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

    假若夫妻俩有各自不同的朋友,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这将是比较危险的事情。他们应该可以融入彼此的圈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要每天都在一起。如果丈夫主动把妻子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那么这个家庭的社交圈子无疑会扩大。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小孩,也自然会清楚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单位,家庭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信赖的人。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显然很重要。

    如果父亲与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关系融洽,那么将来,孩子在看待类似问题的时候,显然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同时,孩子长大后,也是必须脱离原有家庭而自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双亲决裂。只是,他们在提起“家”时,有时指的是父母维系的家,有时是自己组建的家。随着孩子以后的分立,假如孩子仍把父母视为家庭的中心,就会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有时,男子的父母想知道儿子生活中的事情,甚至给儿子的家庭制造麻烦。如果这样的话,他的妻子就会觉得自己未受到足够重视,并对父母的干涉很生气。这种情况在男子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时,发生频率较高。

    实际上,男子的父母假如在儿子婚后如此干涉的话,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假如男子的父母对儿媳妇不满意,那么在婚前可以表达出来;既然结婚了,就应该接受现有的事实,并想办法变得更好。同时,夫妻双方也不必处处顺从父母的意愿,还要考虑家庭合作的大局。

    通常情况下,孩子对父亲的期望是,希望父亲接受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养家糊口。一般情况下,妻子或许也可以帮他一把,但重任还是应该在父亲身上的。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养家的责任一般都是落在男人身上。

    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父亲必须工作,还要勇敢,了解自己的职业,并且能够与别人展开合作,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其实,父亲的含义或许还不止这些。比如,父亲的以身作则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假如有些父亲喜欢自吹自擂,那么对孩子的影响显然不是很乐观。

    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爱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包括婚姻和建立幸福有效的家庭生活。对于一个丈夫来说,他首要做的事情,是爱自己的伴侣。丈夫不仅应该在日常生活上照顾妻子,还应该在感情上使妻子高兴。实际上,婚姻中两性和谐的关键,在于要对对方的兴趣超过自己。只有这样,你对对方的兴趣,才可能被对方感受到。

    在孩子面前,丈夫不能过于公开地表露对妻子的感情。确实,夫妻之爱与他们对孩子的爱无法相比。二者完全不同,不能彼此削弱。但如果父母过于明显地表示彼此的感情,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处境受到了威胁。他们会忌妒,想给父母制造麻烦。

    配偶之间的性关系也不应受到轻视。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当父亲向儿子、母亲向女儿解释有关性的事情时,他们不要主动去讲什么信息,而只当孩子想知道,且在其发展阶段能理解时,才做出解释。

    我相信,当今时代有一种倾向,要告诉孩子许多他们还无法理解的性知识,结果孩子便会产生不应有的兴趣和感觉。这样有关性的事情便会变得无足轻重。过去人们对孩子撒谎,对孩子绝口不提任何性知识。与这种老办法相比,新方式并无多少高明之处。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找出孩子想知道什么东西,并且回答他所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把我们认为是常识的知识强加给他们。

    金钱也不应过分强调,或成为争执的对象。那些自己不出去挣钱的女人,她们对钱比丈夫所意识到的要敏感得多,如果受到奢侈浪费之类的指责,她们会觉得深受伤害。经济方面的事情,应当在家庭的经济能力之内,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妻子和孩子没有理由来施展其影响让父亲来支付非其所能的开销;从一开始,大家就应对开支达到一个统一意见。这样便无人会觉得大家都依赖自己或受到虐待了。

    父亲不应当认为单凭金钱就可确保孩子的将来。我曾读过一本美国人写得有趣的小册子。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出身贫穷的富人竭力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受贫困之苦。他到一个律师那儿请教他该怎么做,律师问他多少代子孙富裕才能让他满意。这个富人回答说他想为十代子孙供应足够的钱。

    “这一点你能做到的,”律师说,“但是你意识到没有,你的每一个第十代子孙的产生都有与你一样五百多名祖先的作用,五百个其他家庭都能宣称他是自己的子孙。他还能说是你的子孙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无论我们为自己的子孙做什么,我们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服务。我们无法避开与其他人的联系。

    同时,家庭中存在权威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基于真正的合作。我们一定要避免偏爱,实际上,孩子在小时候表现出的任何沮丧都是由受到偏爱产生的。尽管如此,有些小孩明显比别的孩子发展快,而且更出色,这样的话,父母可能会对这些孩子更加喜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如果考虑到孩子以后的长远发展,父母最好还是避免这样做。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发展较好的孩子容易给别的孩子蒙上一层阴影,从而让别的孩子忌妒他,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有了怀疑,没有了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就面临挫折。基于此,父母仅仅给孩子说“自己没有偏心”还是不够的,父母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向孩子证明,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对等的。

    关爱与疏忽

    对于儿童来说,很小便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这一点对那些受宠的儿童来说,更为明显。比如,受宠的孩子一般都会害怕处于黑暗之中,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得不到任何人的注意。其实从本意上来说,幼小的儿童并非因为黑暗而害怕,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话,无法与母亲亲近。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晚上,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便走了过来,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害怕?”

    “因为太黑了。”孩子回答。

    其实,母亲已经猜出了孩子的意图。于是,母亲俯下身子问:“我进来以后,是不是没有那么黑了?”

    可见,孩子害怕黑暗,并非纯粹害怕黑暗自身,这只是意味着他不想与母亲分离。所以,为了避免与母亲分离,孩子便会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并使得母亲再次回到自己身边。此外,还有些孩子故意淘气,想办法让母亲知道,只要母亲一离开,就没人能管得了自己,除非在母亲身边,才能安静下来。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种感觉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重点不是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寻找害怕可能导致的目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经常陷于害怕的臆想中。从潜意识来说,他们通过害怕,可以更好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尤其是母亲的注意力。于是,久而久之,这种害怕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风格。

    我们还发现,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喜欢做噩梦,并时常在梦中号啕大哭。这种现象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可见,睡眠与清醒并非截然对立,也是存在某种关系的。我想,每个人都做过梦,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梦境,就会发现,我们在梦里的内容与白天的表现,总会大同小异。

    通常来说,一个人白天有什么样的目标,那么在夜晚入睡时,关于这个目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