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dd.net,最快更新大雪满弓刀文集最新章节!

      公元1644年,是中国传统六十年一甲子轮回计年习惯的甲申年。同时,这一年也是大明王朝的崇祯十七年,满清的顺治元年。

    三百年后同是甲申的1944年,后来成为中国文坛泰斗的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评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1644年的甲申之年,更多因素上是因为三百年后的这篇文章而闻名。

    1944年的甲申中国,是中国全面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前夜。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仅与发生在三百年前的那场中国封建王朝兴替有关,更与将来该如何面对胜利成果以及当时正在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有关。

    但那并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历史只是一面镜子。发生在甲申1644年王朝兴替舞台上的成王败寇到如今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过是警醒后人。

    一

    长期以来一直有个问题争论不休:就是满清的入关究竟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还是到退?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八十年里,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在政治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官僚体制达到了完备;思想上文字狱大兴,对民众思想的禁锢与迫害也同时达到了极致;满清虽然作为异族统治中国,但在社会风俗与文化教育方面却大行理学,这个朝代诸如妇女缠足等陋习也发展到了顶峰。

    同时,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随后百年来的落后与屈辱——中国的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绝大多数来至清朝。而我幼时记忆中的中学历史课本上谈到满清最多的就是在前面加上"腐败的"之类的定语。孙中山等革命先烈当年所提出的革命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趋除鞑虏,恢复中华”

    而且,更有人认为满清入关时对汉民族中的反抗者的血腥镇压直接改变了中国的人口血统,产生了越来越多顺民(能活下来的都是安心当奴隶的人),从而导致了延续至今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这当然有些言辞激烈,因为我们同时不能否认:在满清统治中国的二百八十年的前期,这个来自边疆蛮荒之地的异族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八旗军,并依靠这支力量征服并统治了人口数量百倍于己的汉族。同时,这个朝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立了屹今为止中央政府实际控制领土面积最大的封建帝国,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成就了封建主义制度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辉煌。

    而且与明朝的帝王相比,满清的十二代帝王的个人素质以及勤政爱民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了她所继承的前代——明代帝王:清朝有无能的君主,但却没有昏庸的帝王。而明朝除了朱元璋与成祖朱棣之外,几乎鲜见有作为的君主。最精典的是前不久播放的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与他的孙子万历:爷爷二十五年不上朝,孙子则二十七年干脆罢政。更不幸的是这两个人一个当了四十五年皇帝,另一个则当了四十八年。

    这个王朝边患不断——北方元帝国的残余势力的威胁从明朝建立一直到灭亡都未能真正解决;官场上党争不断,互相倾轧,内庭宦官专权,特务机构林立,而皇帝则醉生梦死,要不作梦想当神仙,要不就荒淫无度。

    这样一个王朝居然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也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然而,清朝入主中原毕竟是中国历史的到退,因为它扼杀了由张居正变法(或者更久)而不断成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荫芽,使中国先去了再次领先世界的机会。随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外政策,对来自蓝大海之上的世界先进信息严格过滤,闭起门来做起了天朝上国的美梦,直至被同样来自大海上的隆隆炮声惊醒。

    但在1644年的甲申,不管是在煤上自缢而死的一心想做大明中兴之主的崇祯皇帝,还是得意忘形正在入主紫禁城的农民军领袖大顺皇帝李自成,抑或是正在关外厉兵秣马觊觎中原的满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甚至包括山海关不知何去何从的后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以及正在四川大开杀戒的大西王张献忠。都无法预料随后三百年将要发生发什么。

    崇祯上吊时悲叹百官误他;李自成则希望自己的箭能准确地射到承天门(天安门)的天字上,以向上天验证自己是否能得到天下;至于多尔衮,恐怕他还没有下定夺取中原的决心。这一年对于他们来说,个人的荣辱得失超越了对民生的关注,而这幕历史活剧却在所有人情愿与不情愿中迅速拉开了帷幕又迅速谢幕。

    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倾刻土崩瓦解,辉煌的宫殿与壮丽的山河成为身后云烟。吊死煤山的明朝皇帝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朝恩陪死,他的那些大明忠臣们此时正在谋划如何向新进贵族大顺军献媚。崇祯死时心中除了悲愤另外还有应该有羞愧,不然他不会觉得无颜见明朝的列祖列宗。但他一定没有认识到造成今天这样局面的恰恰就是他自己,因为他临死还一直在认为是百官误了他。

    崇祯杀人太多了,他登基伊始就不动生色地除掉了魏宗贤,随后在十七年中对他的总理或者各部部长随心所欲地罢免、杀戮。崇祯的杀人的功夫显然要超过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他不相信任何人,所以也不会得到大臣的信任,众叛亲离是必然的结果。

    明朝并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国的良臣与御敌的良将;但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

    他本来是有机会的,本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失去了——这看来偶然,却又必然。

    只是那些被枉杀的曾经与他一起抱有中兴大明而刨肝沥胆的忠义之义士的在天之灵,会在1644年的甲申,作何感想?

    二

    后来的明朝,成为满清统治之下令人不敢触及的字眼:一部明史而引发的文字狱使数万人人头落地。清人毕沅编写的续资治通鉴居然不敢录入明朝的史事。现今传世的明史是清朝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张廷玉主持编写的——是由胜利者暨征服者书写的。

    而更多的人,则在钢刀与马鞭下逐渐适应了旗袍与大鞭子,以至于逐渐忘记了那个他们记忆之中曾经引以为豪的最后的“大汉”民族强大帝国的虚幻的辉煌。

    其实,我对明朝一直非议颇多。我承任自己多少受了小时侯听评书里讲朱元璋炮打庆功楼大杀功臣的影响。但这个朝代却一直让我找不到本该发生在他身上的闪光点。与强汉盛唐不同,明代在我看来唯一的闪光点就是将统治了中国近百年的元帝国逐出了中原。但这件事情也做的是虎头蛇尾,明朝以及他的子孙并未能彻底消灭残元势力,以至于随后的三百年间蒙古一直成为明朝北方的边患。最严重的竟然是连皇帝(明英宗)也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随后是围攻京城,如果没有于谦,那真不知道明朝的历史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但明朝杀了于谦,原因是因为皇位之争——土堡之变中被掳去的皇帝卷土重来。明朝杀国家栋梁绝对是传统,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他的子孙们当然不会落在老祖宗的后面。

    明代皇帝要么昏庸,要么残暴。朱元璋喜欢干的是活剥人皮,他的子孙则喜欢凌迟,或者在朝堂上公开打大臣的屁股。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那时候打屁股可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穿着裤子,而是不分男女都脱掉裤子光着屁股打的。这种刑罚对于受刑人来说,侮辱的意义更大于刑罚。

    可见,明朝的皇帝根本就不把大臣当回事情。

    但奇怪的是,这个朝代的忠臣却层出不穷。前段时间演的电视剧明太祖朱元璋里讲朱元璋因为讨厌孟子要撤掉孟子亚圣的庙享,于是刑部尚书便抬着棺才向朱元璋进谏,这显然是效法春秋时期卫人子鱼的尸谏,朱元璋下令乱箭将他射死。电视剧没有交待那个刑部尚书钱塘的死活,其实钱塘没有死,朱元璋也被这个不怕死的忠臣感化了,不但撤消了对孟子的处置,还派人给钱塘治伤。刑部尚书是朝廷重臣,不管结果如何,朱元璋居然下令乱箭将他射死,可见其残暴。

    另外就是方孝儒了,因为不肯给明成祖起早即位诏书而被诛杀了十族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杀十族的人。

    这不能不感谢孔子,或者应该感谢朱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害了这些读书人却便宜了明朝。我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当年魏征和唐太宗说他宁愿做良臣而不愿忠臣——良臣择主而侍,相比之下,为了一个值得自己效力的君王而死,可能更有价值。当然,或许另一点考虑就是也许正是因为明代皇帝的无能,才更有可能“主昏于上而政清于下”——明代的文官体制以及内阁议事制度还是很有点意思的。

    正德皇帝是个大色狼,也喜欢给自己封官。嘉靖修仙数十年,差点让宫女杀死,而万历则爱上了大自己十几岁的宫女,同时二十七年不理朝政,但却是千古敛财第一皇帝,至于他的儿子,则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为纵欲而服食春药而亡,他的孙子是个出色的木匠,并且与他的乳娘客氏有一些说不清楚的风流韵事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王朝,有什么理由存在二百六十七年?

    明朝的历史就是由一两个能干皇帝与治国能臣积累起来的国力与财富迅速地被不肖子孙们消耗殆尽,随后再积累,再消耗。

    虽然,这个朝代曾经留给了我们对汉民族辉煌的最后印记——长城、大航海、汉服;紫禁城。以及科学与文化的诸多繁荣,但这个朝代却留下了更多后世以资茶余饭后的笑料与心酸无奈。

    明亡,亡于万历。就是那个爱上了自己的乳娘客氏,任用了一代贤相张居正的创造了大明王朝最后辉煌然后又折腾的干干净净的万历皇帝。

    对了,张居正严格的来说并不是万历任用的,而是万历的爹任用的(大明王朝一五六六里的裕王)。万历事实上没有任用过谁,张居正死后他刨了张居正的墓,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儿子,随后就是二十七年不理朝政。

    万历相当可爱,他不理朝政的地步到了他的六部尚书只剩下了一个,他也不出来任命,臣子们气不过写奏章骂他,他也懒的去处罚。而他却只做一件事,就是向全国各地派太监搜剥钱财,国库让他折腾光了,他的私人府库里的银子却因为长年不用都氧化变质了。

    但却在万历时期,军事天才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明朝杀了自己的父亲而含恨起兵。明朝的真正的边患由此拉开序幕。同时也正是在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的次年,一个后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人物出生了。

    只是,他的出生,也许注定就是为了一个悲剧的结尾!

    三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侵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首诗是故明蓟辽督师兼兵部尚书袁崇焕的遗作。袁崇焕,字元素,号耀如(一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袁崇焕出生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含恨起兵(1653年)的次年,他的出生,注定是与辽事有关的。

    努尔哈赤是天才的军事家,他以十三副盔甲部属三十人起兵,经过数年拼杀,逐渐统一女真各部。而此时的明朝政权却并没有意识到女真的崛起将成为大明帝国的肘腋之患,万历此时大约正躲在深宫里与百官呕气,他所派出的各路税监正在疯狂搜刮财富。更何况,以夷制夷是明政权对待辽东少数民族的历来国策,女真内部的自相残杀,明政府乐得坐山观虎斗。

    所以,当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个新兴民族所带来的危胁时,一切都似乎迟了。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强大的帝国,出现在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万历四十六年,即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拉开了后金政权与大明王朝的战争的序幕。同年,后金军攻战辽东重镇抚顺。

    这个举动对于明廷来说当然是公然叛逆,当真是“罪大恶极,法当诛讨”明廷速度反应,任用曾任朝鲜经略的杨镐为辽东经略,调动包括朝鲜,叶赫在内的共计约十万人的军队,对外号称四十七万分四各征讨后金。

    其中有些细节需要注意一下:在不久前的万历二十六年,明朝军队刚刚取得了援朝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支征讨大军里有多员当年沙场的宿将,而明军的统军将领杨镐是个文官,在朝鲜战争中他身为主帅曾经临阵脱逃。同时,明朝军队中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而努尔哈赤此时的全部军事力量加起来不过六万,且基本上为冷兵器。

    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当年辽人的感叹此时应验到了明军身上。后金的军事指导思想是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大战的结局是明军四路征讨大军三路全军覆没,而主帅杨镐则继续象当年在朝鲜一样,逃之夭夭。

    萨尔浒大战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八旗劲旅从这一战开始所向无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也是从这一战开始,明军在与后金以及后金的继承者大清之间发生的军事战争中鲜有胜迹。

    就是这几次可怜的胜利也基本上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萨尔浒大战的当年,袁崇焕中进士。对于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来说,这无异于鱼跃龙门。不过当萨尔浒大战失利的信息传到北京城时,对于一直以边事为己任的袁崇焕来说,却不知是喜是忧。现在没有资料考证当时袁崇焕的心态,但在“朝野震惊,群议哗然”的北京城,他一定是无法高兴起来的。

    只是此时的袁崇焕还远远没有资格站在后金与大明相争的最前沿。万历四十八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劭武知县,开始了短暂的县官生涯。但袁崇焕注定是为辽事而生的,他在劭武县短短两年的任期内心忧辽事,不但与退伍老兵谈论辽事,而且招纳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的宁远大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也是在这两年里,明王朝真正是多事之秋。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袁崇焕任知县的当年,辽东明朝先后失陷沈阳、辽东首府辽阳、辽西军政中心广宁,关外危机更加严重。而这一年,那个相当可爱的,极愚蠢,贪婪,懒惰,自私之大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的明神宗万历大帝终于一命归西。按说,他的去世本来应该是值得举手加额的幸事,因为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希望寄托在他的继承者身上,因为他的继承者完全可能象当年嘉靖帝的继续者隆庆帝一样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但是不然,他的继承者泰昌帝却是个为了纵欲连命都不要的人,他仅仅执政一月就因服食红丸一命呜呼,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执政时间最短的皇帝。

    天启帝是万历的孙子,泰昌帝的儿子。他是个好木匠却不是个好皇帝,当他一心躲在宫里专心做木工活而无心朝政时,那个引导他懂得了男女之乐的乳母客氏勾结魏忠贤把持了朝政。天启与客氏之间的韵事很多野史多有妙笔,至于那个因为还不起赌债一怒净身的魏忠贤,则更令后人感兴趣不已。

    当然,兴趣的核心多来自于魏忠贤与客氏的对食,以及魏忠贤是否是真的太监,甚至有人猜测他或许如当年秦始皇母亲的面首一样性具可专车。但这个后来被称为九千岁的太监头子实际上控制了明朝的中央政权。魏忠贤传说目不识丁,但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懂得在天启帝做木匠活最入迷的时候前去奏事,他令满朝文武对他畏惧如虎,靠他长上青云之路而又突遭灭顶之灾的人不可胜数,魏宗贤活着的时候就生祠遍地,至于他死后,曾有一个传说是崇祯帝在吊死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是:

    魏阉若在,朕安得如此。

    明朝何能不亡?

    后人曾分析明亡的原因军事上重要的一条是文官主兵与太监监军制度,因为文官不知兵,能征惯战之将反而被这些纸上谈兵的人所指挥,至于太监,则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多少都有些心理上的变态。

    但既使是这样,明朝的形式也本不至于如此。因为在这些不知兵的文官当中恰恰出现了三个军事天才,这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本来都有能力改变明朝的历史: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但天启杀了熊廷弼,罢免了孙承宗,崇祯剐了袁崇焕。

    所以,明朝的灭亡真正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挽回了。

    而此时,中原腹地的三秦之地,一场来自腹心的真正大患正在酝酿与爆发之中!

    四

    后来败出北京死在九宫山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传说在北京的每一天都在过年。

    陕西的米脂并不光出产美丽的婆姨,还出生了李自成这样的乱世枭雄。虽然我们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一度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进入北京后骄傲腐化的原因。

    但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李自成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造反者。我想这个定义应该是客观的而又没有什么感情倾向的。自古官逼民反,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自成之前有周代的国人暴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大起义以及唐末冲天大将军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则有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封建王朝更替的规律是当一个朝代建立后,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经过不断兼并而造成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的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则流离失所,再加上严重的天灾与人祸,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只有揭竿而起。而新的王朝建立后为平息民怨而重新平均土地,随后再兼并,直到又一次危机爆发。

    农民起义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被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因为他们造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发泄对压迫自己的官僚地主阶级的不满。更或者是为了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统治者去压迫别人,没有谁真正考虑过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或者有人考虑过而当他真正夺取了政权之后又迅速地忘记了。所以,他们的反抗是以烧杀抢夺为根本目地的。

    这实在令人心痛。中国历史上真正秋毫无犯的农民起义军几乎没有。他们象蝗虫一样从饥饿的土地上蜂拥至相对富裕的土地,抢光粮食,杀光男人,掠夺财富与女人。而被他们迫害的除了官僚与地主,绝大多数都与他们一样是普通的百姓。中国每个朝代末期的农民起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减少,杀人最多的可不是当时所谓的官军。

    黄巢最精典的例子是当军队没有粮时,将无辜的百姓像舂米一样捣成肉酱。而与李自成同时代的大西军领袖张献忠,几乎造成了四川人口灭绝。李自成也不例外,这个因为丢掉了邮递员工作而一怒造反的闯王刚开始杀人的手段绝不下于黄巢与张献忠。直到他遇到了读书人出身的李岩。

    因为李岩让他明白,想得到天下就要得到民心,而得民心的前提是不能随便杀人的。

    所以,在李岩之前李自成几乎被朝廷派来征剿的军队剿灭,他不得不一次次逃跑,投降。但在李岩之后,或者当李自成不再滥杀无辜之后,农民军突然强大的无可抵挡,而崇祯朝的末日也就一步步临近了。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军屡屡会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工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迫于局限性无法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么个浅显的道理。

    崇祯元年的农民起义与崇祯看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个恶果至少是天启与魏忠贤种下的。辽事的不断恶化使明朝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为了应付辽东局事,明廷不断向农民增加税收。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明廷外患难拒而内忧频起,辽东战事激化了明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而由这种矛盾激化产生的农民大起义又使明朝处在了内外夹击之中,明朝这时候恐怕已无力回天,她又有什么理由不亡呢?

    但历史其实在必然之中还存在偶然。

    谁能解释秦朝的灭亡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张良博浪沙的狙击不是击中了副车,如果不是李斯与赵高假传圣旨,谁又能断定秦朝必然灭亡呢?谁又能断定造成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是必然的呢?如果必然,那历史恐怕不会留下这么多有兴趣的话题供我们今天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