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恢来煽阴风、点鬼火,身处谏列的韩琦岂能容忍?于是韩琦抓住朝廷“诏命所限”这一理由,立刻上书弹劾陈恢“越职言事,是想借此捞取政治资本,朝廷既诏命在前,对陈恢理应予以重贬!”
然而,不知是仁宗皇帝又犯了他盛怒过后,对先前所做之事后悔的毛病?还是吕夷简不想让韩琦更深地卷进这场争斗?反正,无论是仁宗皇帝还是首相吕夷简,都没有追究蔡襄写诗为范、欧鸣不平的责任,也没有采纳韩琦的奏章,去追究陈恢越职言事的责任。
这场后续的“党争”风波,就此划上了一个并不完整的句号。
帝国朝堂的“党争”风波暂时平息了,但仁宗皇帝热衷的礼乐,却是到现在也还没有弄出个所以然来。
礼乐,这种人性最高智慧和人生最高境界的具象结晶,自其诞生以来,就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类内心外在的抽象表露。而对于历朝历代的帝王来说,礼乐浓缩着的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追求;居高临下的尊严;唯我独尊的展示;和纵揽天下苍生的满足。从某种概念上说,礼乐还是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云王者功成作乐、定制礼,因而,雅乐又被认为是和天子的品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和王朝兴衰相关。宋仁宗亲政后对礼乐如此热衷,同样不外乎于此。
其实,自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家皇帝对礼乐方面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宋王朝立国之初,皇家宫廷演奏的雅乐一直是沿用后周的乐调,太祖皇帝曾经组织人修改过一次,然而修改后的乐调并没能推行开来,因而直到现在,皇家宫廷演奏的乐调依然还是沿用后周。
景祐二年,仁宗皇帝命天章阁待制燕肃等人考定钟律,并把懂音乐的集贤校理李照召来一块儿参谋。燕肃率一批乐工在延福宫为仁宗演奏了一批祭祀天地祖先用的曲子,却被李照指天划地、引古论今一番议论,指谪种种不足,软耳朵的宋仁宗听着有理,于是让李照重铸一套编钟,结果没想到改制大乐时,李照所造编钟定音偏高,不得已,李照于是又自己制造律管定音。
李照改完了金石乐器又改丝竹乐器,忙得是脚不沾地,不亦乐乎,却没想到被左司谏姚仲孙当头给了一棒,指责李照改的乐调诡怪奇异,要求罢除改乐之事,仁宗不听。
李照请求从编钟里去掉四清罄钟,只留十二中声,又遭到也对音乐有研究的侍读学士冯元反对,冯元引经据典,指出编钟只留十二,是李照个人的偏见,要求还是用原来的旧制。
两个自认懂乐的内行争执不下,外行的仁宗皇帝只好下诏:暂时用十二格为一排,等更懂音乐的人来了再决定究竟如何。
朝廷终于等来了更懂音乐的人,一个是范仲淹推荐的布衣胡瑷,一个是镇江节度推官阮逸。
宋仁宗景祐三年正月,仁宗皇帝诏命翰林学士冯元和胡、阮一起校定旧律,半年后,仁宗皇帝终于等来了冯元等人新修的《景广乐记》。
很难说当时的仁宗皇帝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居然将详细审定钟律的任务交给了右司谏韩琦、丁度和高若讷。也就是在此事上,韩琦再次显示出他一代政治家的成熟和军事家的敏锐洞察力,韩琦向仁宗皇帝上了一封奏书,不仅对仁宗皇帝旷日持久热衷造乐委婉提出了批评,更流露出了韩琦对国家边备松弛的忧虑,韩琦在奏书中说:
臣伏闻音乐之起,生于人心……窃以祖宗旧乐,遵用斯久……臣虑后人复有从而非者,不惟有伤国体,实则虚费邦用……臣切计之,不若穷作乐之源,为至治之本,使政令平简,民物熙洽,海内击壤鼓腹,以歌太平,斯乃上世之乐……国家方夏宁一,朝廷晏清,西、北二陲,久弛边备,犬戎之情,岂能常保……必思密备不虞,未可全推大信。此陛下之与左右弼臣宵旰所虑,宜先及之。缓兹求乐之诚,移访安边之议,急其所急,在理为长……
韩琦在奏书中指出;音乐在于人心,并引用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指出今乐和古乐都一样,都是要和天下苍生同乐,朝廷旧乐沿用已久,现在只按某些人的偏见,就要改变旧乐,而且改过之后,一旦有人提出另一种意见,便又重新再改,如此恐怕还会有人再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改来改去不但有伤国体,而且还耗费国家财力物力。朝廷应当探究作乐的根源,做为修明政治的根本,而国家要得到根本治理,就要注意当今最急迫的问题,那就是帝国西部和北部边陲,边防武备已松弛很久,陛下和左右大臣,应当最先考虑边防安全,访求安边良策,然后再考定音乐。
必须承认,韩琦这份奏折,是在大宋王朝一派歌舞升平的时候,尖锐地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外部隐患,以韩琦不到而立之年的年龄,能高瞻远瞩,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向仁宗皇帝提出建议,无疑已经显露出他做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及未来一代国家栋梁的风采。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