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丝织品的总称。生帛称缟、素、绡、绢,熟帛称练。帛在古代不光用于服饰,还用于书画。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穿袍服的楚国妇女”帛画,是我国现存缣帛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又,隋唐妇女服饰之一为披帛,又称画帛,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纹,长度两米以上,披搭在肩,盘绕两臂之间,后世披红出于此。《周礼天官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为狄为饰。”唐樊绰《蛮书蛮夷风俗》:“本土不用钱,凡交易缯帛、毡罽、金银、瑟瑟、牛羊之属,以缯帛幂数计之,云某构色,直若干幂。”又:“帛曰幂,汉四尺五寸也。”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髻露者以绛帛约髻根,或以彩色帛包髻,或戴小花笠,皆簪二银篦,亦有着短织花裙者。”清祁韵士《西陲边略厄鲁特旧俗寂》:“妇人辫发双垂,钓发用红帛,在辫之腰帛间,缀以好珠瑟瑟之属,望若繁星。”绵丝绵。中国很早用来絮衣。春秋战国有锦面绵衣、绣绢绵袍。魏晋的裲裆,元明的比甲、背子,都有用丝绵絮的。《书禹贡》:“[豫州],厥贡漆枲絺纻,厥赋纤纩。”孔传:“纩,细绵。”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妇人,形体如生人,著白练衫,丹绣裲裆,伤左髀,以裲裆中绵拭血。”《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明钱希言《戏瑕同功绵》:“古乐府有‘丝用同功绵’。今吴兴养蚕家,以两蚕共作茧者,谓之同功绵,价倍于常。其丝以三茧抽为合罗丝,岁以充御服。”纨细致光洁的绢。向为珍贵的衣料,所谓白縠之衣,薄纨之里,即是。汉代宫廷以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以细绢制成的团扇,称纨扇,常为古代女子所持。宋玉《神女赋》:“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汉书地理志下》:“[齐地],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明沈德符《野获编妇女妇人弓足》:“向闻今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别作宫样,盖取便御前奔趋无颠蹶之患,全与民间初制服不侔。”清张岱《陶庵梦忆秦淮河房》:“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著人。”缟细白的生绢。历史上以曲阜所产尤为轻细,称鲁缟。《书禹贡》:“[徐州],厥篚玄纤缟。”孔传:“玄,黑缯;缟,白缯。”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纻缟,杂纤罗,垂雾縠。”《汉书韩安国传》:“强驽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颜师古注:“缟,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为轻细。”唐杜甫《忆昔》诗之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絺綌絺,细葛布;綌,粗葛布。都是将葛经过浸渍煮沦的加工法制成的。絺綌,指葛布衣服。这种由絺綌制成的衣服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诗葛覃》中说“为絺为綌,服之无释。”古人暑天穿葛布单衣出外,一定要外加套衣,否则被认为不敬。《礼记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郑玄注:“振读为禅禅(单)也。表裘,外衣也。二者形且亵,皆当表之乃出。”民国《川沙县志物产》:“葛,草荡最多,村野亦有之,蔓生二三丈,茎多纤维,可为絺綌。人多识。即有识者,未谙其法,此风气使然也。”葛布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茎的纤维所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除作衣料,魏晋以来多用制巾。葛之产地,一为吴越,一为岭南。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三块五六千年前的葛布。自周以来,历代贡赋。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其织葛者名细工,织成布弱如蝉翅,重仅数铢,明清以来有用丝纬葛经混织者。《书禹贡》:“岛夷卉服。”孔传:“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孔颖达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为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葛布》:“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止,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所谓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也。其葛产竹丝溪、百花林二处者良。采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入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以银条纱衫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布麻、苧、葛、棉等非丝织物的通称。上古布仅指麻、葛。古代贫贱的人穿不起丝,只能穿麻,布衣遂成为庶人的代称。中国织麻较织丝为早。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用野麻纤维纺成线,织成布,布幅很窄。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等地发现的陶器底部麻布印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汉魏六朝著名者为南方葛布,作夏服材料。宋元初开始流行棉布,至明代一般棉布代替了苧麻、粗绢。宋明都有丝棉交织,以明代丝丝棉纬的云布为有名。《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三一四引《唐六典》:“胜、宁等州出女稽布,济州出賨布,海州出楚布,涪州出连头獠布,巴州出阑于布,凉州出毼布,西州出白氎,南州出斑布,汉州出弥牟布,韶州出竹子布。”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苏州以黄草心织布,色白而细,几若罗縠。”火浣布(犬夜叉……)石棉布的古称。以能用火燃法除石棉布上的污渍而得名。我国利用石棉作纺织材料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已有用石棉制成火浣布的记载。直至明清,始终不绝。惟前人对它的性质不明,或认为用某种木皮织成,或认为用火鼠毛织成。《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二月,西域重泽献火浣布。”裴松之注引《傅子》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以火浣布为单衣,常大会宾客,冀阳争酒,失杯而污之,伪怒,解衣曰:‘烧之。’布得火,炜晔赫然,如烧凡布,垢尽火灭,粲然洁白,若用灰水焉。”《太平广记》卷六二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杜兰香》:“初降时,留玉简、玉唾盂、红火浣布,以为登真之信焉。”清周亮工《闽小记火浣布》:“予在敢野外,谢茂才尔将出布一缕,以火焚之,色尽赤,闽中多有见之,亦不甚贵,今不可得矣。”参阅《艺文类聚》卷八十引《玄中记》、《海内十洲记炎洲》。白叠亦作“帛叠”。棉布。棉花自鲟度传入我国,经过南北两路:东汉由南路经过南洋诸国传入云南,云南少数民族当时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南北朝由北路传入新疆。唐宋白叠被视作珍品。内地棉花的大量种植和棉布的大量生产则始于宋末元初,由海南岛黎族地区经闽、广传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将棉布误认为木抽所织。《史记货殖列传》:“榻布皮革千石。”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榻布,白叠也。”司马贞索隐引《吴录》曰:“有九真郡布,名曰白叠。”张守节正义:“白叠,木绵所织,非中国有也。”《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缀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梁书诸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章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宋方勺《泊宅编》卷三:“闽广多种木绵,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今所货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金瓶莲 鬼吹灯之半夜鬼话 穿书年代:开局和系统谈条件! 清池皓月照吾心 都市:这不难为我王大吗 鬼郎中(出书版) 魔动天下 鬼打墙(出书版) 重生回去该怎么办啊 快穿:清冷反派又对宿主一见钟情 一刀一幡一圣人,我在异界屠仙神 狗血三千尺 末世:投资邻妻,返还神级异能! 地狱游戏开始,请选择你的外挂 反派:绝美师尊废我修为,黑化了 快穿:偏执男主强宠宿主第一人 风水大师闯异界 回春坊+番外 魂穿开挂,但是系统有毒 重返官场:乡下穷小子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