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毹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三辅黄图未央图》:“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罽宾氍毹。”《梁书诸夷传高昌》:“大同中,子坚(高昌王)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唐岑参《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褐毡》:“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旧时,居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而又用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明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格致镜原居处器物毡毯》引《异物志》:“大秦国野茧织成氍毹,以群兽五色毛杂之,为鸟兽人物草木云气,千奇万怪,上有鹦鹉,远望轩轩若飞,其文赤白黑绿红绛金缥碧黄十种色。”氆氇藏语音译,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明汤显祖《邯郸记大捷》:“氆氇登台,绣帽猩蛮带,与中华斗将材。”又,《紫钗记河西款檄》:“俺帽结朝霞,袍穿氆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褐毡》:“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记生育》:“女子则教识戥称,作买卖,纺毛线,织氆氇。”《红楼梦》第一0五回:“氆氇三十卷。”幄亦作“楃”。帐幕。由于四面围合起来象屋宇而得名。《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为虎幄于藉圃。”杜预注:“于藉田之圃新造幄幕,皆以虎兽为饰。”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有黼绣帷幄,涂屏错跗。中者锦绨高张,采画丹漆。”《说文木部》:“楃,木帐也。”《释名释床帐》:“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王先谦疏证补引王启原曰:“幄之制,必先立板,而后帛有所傅。自有幄已然。”唐康骈《剧谈录曲江》:“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一:“设黄幄于南苑晾鹰台,幄后设圆幄,恭候皇上躬御甲胄。”被先秦称“衾”,又称“寝衣”,汉以后称“被”。寝时用以覆身。多以布帛为料。其特殊者宋有纸被,唐有神丝被,上绣三千鸳鸯,间以奇花异卉,络以细珠,五色辉映,精巧奇绝。《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南道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衲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俗之鹅毛柔暖而性冷,偏宜覆婴儿,辟惊间也。”明陶宗仪《辍耕录鸳衾》:“孟蜀主一锦被,其阔犹今之三幅布,而一梭织成。被头作二穴,若云版样,盖以叩于项下,若盘领状,两假冒余锦则拥覆于肩。此之谓鸳衾也。”褥亦作“缛”。分坐褥涸褥两种。先秦以草、毛为垫具,写作“蓐”;汉以来渐以绵为垫具,写作“缛”。其褥面有锦、练等,上绣鸳鸯、凤凰、芙蓉等各种图案。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皮毛草蓐,无茵席之家,旃蒻之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宋赵希鹄《调燮类编衣服》:“蒲花褥,九月采蒲略蒸,不然生虫。晒燥装入卧褥或座褥内,以杖鞭击,虚软温暖,长久可用。”幕1、原指帐篷的顶盖部分,类似今蒙古包的上盖。后泛指帐篷。《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绶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今之设幕则无帷在下为异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道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帐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粻之属,然不过方丈室,高不逾数尺,议者犹或非之。丧乱以来,此风大扇,祭盘帐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张,雕镌饰画,穷极技巧。”《元史舆服志一》:“帐幕,除不得用赭黄龙凤文外,一品至三品许用刺绣纱罗,四品、五品用刺绣纱罗,六品以下用素纱罗。”2、门窗帘儿。《别国洞冥记》卷二:“帝寝灵庄殿,召东方朔于青绮窗,不隔绨纨重幕。”宋晏殊《蝶恋花》词:“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花撩乱。”幌指用于遮挡或障隔的幔子。多以细软的绸帛做成,上饰花纹图案。用于门窗、屏风等。《文选取张协》:“重殿叠起,交绮作幌。”李善注引《文字集略》曰:“幌,以帛明窗也。”唐崔湜《同李员外春闺》诗:“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清薛凝工《水龙吟咏杨花和苏东坡韵》词:“罗幌黏时,琼楼着处,几人深闭。”帱床上的单帐。其色彩有翠、丹、绛等,其质料有罗、绡、纱等。宋玉《神女赋》:“褰余帱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惓惓。”《文选潘岳》:“易锦茵以苫席兮,代罗帱以素帷。”李善注引《纂要》曰:“单帐曰帱。”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霜罗曳曳,云锦年披披,鸳鸯褥兮翡翠帱,白羽扇兮青丝履。”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你铺排着鸳衾和凤帱,指望效天长共地久。”服色指车马、祭牲、服饰等的颜色。古代由于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别崇仰的某一种颜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如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汉尚黄之类。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称各级官员的服饰。襁緥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史记蒙恬列传》:“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后汉书桓荣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衫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服装。其特点是袖口宽松,不需施祛,不同于袖端应收敛并装有祛口的袍。衫有单、夹二式,六朝不论婚丧,均用白色细绸制成。隋唐以后,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体宽博下长过膝,民国年间的长衫其形制犹受其影响。衫亦为女子常服,唐代女装即主要由衫、裙、帔组成,直至清代,汉族女服都以衫裙为主。东晋以来有裲裆衫,中纳丝绵,形似今日棉背心。唐以后有缺胯衫,多为下层人民所服。《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孝武帝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二:“乾道中,王日严内相申请,谓环一室而围座,色皆浅素,极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吊慰,不敢用。”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每着蓝藕布衫,反纽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狗血三千尺 回春坊+番外 地狱游戏开始,请选择你的外挂 重返官场:乡下穷小子今非昔比 金瓶莲 末世:投资邻妻,返还神级异能! 鬼郎中(出书版) 都市:这不难为我王大吗 穿书年代:开局和系统谈条件! 鬼打墙(出书版) 清池皓月照吾心 鬼吹灯之半夜鬼话 风水大师闯异界 快穿:清冷反派又对宿主一见钟情 快穿:偏执男主强宠宿主第一人 一刀一幡一圣人,我在异界屠仙神 反派:绝美师尊废我修为,黑化了 魂穿开挂,但是系统有毒 魔动天下 重生回去该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