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短衣。一般作亵衣(内衣)。自春秋时期直到清代,上襦下裙是中国女装主要形式之一。多为短襦,长及腰间。唐以后,为便于劳作,襦亦可著于外,有袒领,里面不穿内衣。宋代多为下层妇女穿,腰身与袖口较宽松,以质朴清秀为雅,由汉代上襦演变而成唐代套在外面对襟为半臂。《急就篇》卷二:“袍襦表里曲领帬(裙)。”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腰)者襦。”《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初学记》卷二六引《古乐府陌上采桑》:“缃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上》:“(太和)六年六月敕又袍袄衫等,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已上,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已上。”《宋史乐志十七》:“队舞之制二曰剑器队,衣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日下旧闻考风俗》:“清明寒食,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裳下衣。始指保护的几幅布前后联成的大围裙,于腰部折叠,从腰遮到膝部。膝下小腿部分则有胫衣(称袴),套在双腿上,呈双筒状,不连中裆。汉代的满裆裤称裈。历代妇女下裳一般多穿裙,清光绪以后穿裤才渐多。男子除袍服外,隋唐以前下裳多为裙,以后渐多穿裤,直至清代。就色彩而言,古代规定,上衣下裳,衣用正色,裳用间色。《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袍。”贾公彦疏:“为裳之法,前三幅,后四幅,幅皆三辟摄之。”《三国志吴志妃嫔传孙休朱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见逼薨,合葬定陵“裴松之注引《搜神记》曰:“见一女子年可三十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夹裳,丹绨丝履。”元宇文懋昭《金志男女冠服》:“妇人衣曰大袄子,不领,如男子道服。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阙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袭之。”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蛮裙》:“近日蛮女下裳多用白布或藏绸制成,边幅镶红布,襞襀细致,如百叠裙。头人家衣裙多用碎锦镶成,临风飘飏,颇似古时舞衣。”法服封建礼法规定的标准服。用于祭祀、朝会等仪式。其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与日常生活的轻便服装不同。自南北朝后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并存,但法服使用的范围始终不大。《孝经卿大夫章》:“非先至之法服不敢服。”唐玄宗注:“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褾绫半裹,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见阜。”元杨瑀《山居新话》:“郊祀祭庙,天子御袞冕,百官皆法服。凡披秉须依歌诀次。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王于朝堂变用,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流涕,拜受玺绶。”胡三省注:“单衣,江左诸人所以见尊者之服,所谓巾褠也。”衮衣简称“衮”。亦称“衮服”。为古代天子王公的礼服,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中国传统的衮衣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料、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周制,前六章绘于衣,后六章绣于裳,皂衣绛裳,衣裳相连,形制似裘。东汉以来,大体相沿。清代废除十二章纹,但皇帝衮服纹饰仍以龙为主。《诗豳风九或》:“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朱熹集传:“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故谓之衮也。”《南齐书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宋末用绣及织成。建武中,明帝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金银薄,亦谓之天衣。”《明史舆服志二》:“洪武十六年定衮冕之制。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清史稿舆服志二》:“[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万象篆文,间以五色云。”裙下裳。主要为女服。汉代裙式仅四幅,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膘用绢带,两端缝有系带。南朝裙式较广,多著条纹间色裙。唐代初兴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后趋宽松。一般为六幅。通著的石榴红裙一直传到明代。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施细繝,多如眉皱,称百叠、千褶,是明代百褶裙的前身。明代裙腰细褶增至数十,裙上纹样更加讲究,著名者有“月华裙”、“凤尾裙”等。其年轻妇女的襦裙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清代男子穿裙已不多,女裙则以红为贵。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多喜著裙,如黎、瑶穿短裙,壮穿长裙,傣穿筒裙等。《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初学记》卷二六引《晋东宫旧事》:“皇太子纳妃,有绛纱复裙,绛碧结绫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太平广记》卷三一引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许老翁》:“唐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裳服,俗谓之裙。旧制,色亦不一,或用浅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绣,织以羊皮,金缉于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崇祯初,专用素白,即绣亦只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古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飏绚烂,因以为名。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无裙制,惟以长布没履,无论男女皆然。”深衣代诸侯、大夫、士晚间所穿之衣。流行于先秦。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礼记深衣》:“[深衣]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又《礼记王藻》:“朝元端,夕深衣。”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快穿:偏执男主强宠宿主第一人 穿书年代:开局和系统谈条件! 风水大师闯异界 魂穿开挂,但是系统有毒 末世:投资邻妻,返还神级异能! 反派:绝美师尊废我修为,黑化了 鬼打墙(出书版) 快穿:清冷反派又对宿主一见钟情 重返官场:乡下穷小子今非昔比 狗血三千尺 清池皓月照吾心 魔动天下 重生回去该怎么办啊 一刀一幡一圣人,我在异界屠仙神 回春坊+番外 都市:这不难为我王大吗 鬼吹灯之半夜鬼话 金瓶莲 地狱游戏开始,请选择你的外挂 鬼郎中(出书版)